12月28日,一年一度的ICWORLD在北京召开,华大九天董事长刘伟平在演讲中指出:“中国EDA之所以被人家卡脖子,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一个完整的平台,没有完整的产品链,所以无法完整地支持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刘伟平分享到一组数据,在EDA销售额方面,全球总额78亿美元,中国EDA仅为1.8亿美元,占全球2%;在EDA人才方面,全球EDA人才43000人,国内4500人,不到1/10;在EDA企业数量方面,全球EDA企业120家,中国有70家,占60%;在EDA研发投入上,全球EDA每年投入46亿美元,中国是2.7亿美元,占6%。

在企业规模上,刘伟平表示,国内EDA大于200人的企业有7家,小于50人的企业有40家;而国际EDA巨头新思科技的员工规模达1万多人。

2018、2019年以后,资本对EDA的关注和投入会比较多的。今年虽然是一个高峰,但主要是因为有几个EDA上市公司,华大九天和另一家已经占了一半多的融资。投资机构对初创型EDA企业的投资,主要还是在2021年。

资本对于EDA的关注,是对EDA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助力。但与国外的资金投入上还差很多,国外几大EDA公司研发投入46亿美元,我们融的2亿美元是分好几年在用。

刘伟平指出,虽然目前国内EDA商业化的产品只覆盖了70%,但是在整个的EDA传统产业链方面,研究覆盖面还是比较多的。国内能够全面的或者是完整的来支撑整个国内产业的发展,是有这样的一个机会的。

刘伟平认为:EDA的首要任务是补短板,但是不能只是解决补短板,还要着眼于未来。EDA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后摩尔时代技术演进,比如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等。二是新兴应用牵引,EDA如何助力超低功耗、高可靠性的需求;三是AI加持,EDA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技术研究上,必须要用EDA与AI技术来融合,提升EDA的效率。四是EDA云平台。云平台的应用模式的变化,也越来越多得到产业的认可,云平台最大的一个优势是算力,但最大的是安全问题。

虽然国内EDA已经有成熟的平台,但是面临新的需求时,还有很多的技术难题要去解决。

刘伟平表示,芯片统计,不是说只有芯片设计本身,还要考虑芯片封装、系统协同的设计过程,如何提供全面的全平台EDA技术来支持设计的需要。

此外,EDA还涉及芯片安全技术、高性能仿真技术、可靠性及良率分析技术、芯片设计与制造优化技术等技术挑战。

刘伟平强调指出,国内EDA同样面临着一个可能被制约的地方,就是产业标准和底座。国产EDA大部分用的还是基于美国的几大EDA公司定义的行业标准和行业基础,像数据库、数据的格式、公共软件套件等等。国内已经开始组织产业界在做相关的突破,但是还没有完全能够替代,毕竟人家已经做了二三十年产业的底座平台,但国内必须去解决。

此外,刘伟平认为,目前国产的EDA不应该仅仅局限于EDA本身,要跟有些外延的一些业务结合起来,然后更好地支撑产业发展,特别是像IP这块。

在产业链协同上,虽然国内产业链之间协同开始越来越紧密了,但是要成熟、更有效率,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刘伟平呼吁,从政府、产业、研究机构,大家要形成合力,才能够一起把EDA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好。把工具做全解决卡脖子补短板的问题,同时面向未来要做出更先进更好的东西来。这样才能把中国的EDA做起来,才能把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支撑起来。

作者 Ziche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