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芯片1月29日消息,SK海力士决定将无锡工厂转换为第四代DRAM(1a)生产线,该生产战略备受关注。1a工艺被称为14纳米工艺,需要用于超微电路的极紫外线(EUV)光刻机设备。但由于美国政策原因,EUV设备无法运抵中国。

据业界于1月29日透露,SK海力士决定在韩国进行在无锡工厂生产1a DRAM时所需的EUV工艺。

由于无法在中国搭建EUV设备,实现微电路所需的EUV工艺将在韩国完成,其余工作将在无锡完成并上市。

SK海力士于1月25日在第四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无锡Fab(工厂)最终将通过1a转换,最大限度地延长DDR5、LPDDR5等产品的使用时间。”但没有说明具体的方式,据了解,SK海力士选择了韩国和中国Fab并行使用的方式。

据分析,这是SK海力士在中美半导体博弈中找到的苦肉计。一般情况下,半导体将在中国安装EUV光刻机,用于量产。2021年开始量产的第四代DRAM目前是SK海力士的主力产品,为了批量生产和确保收益性,需要在中国国内生产。

但由于中国无锡工厂被美国限制进口EUV设备,在当地批量生产第四代DRAM是不可能的。因为独家供应EUV光刻机设备的ASML被美国限制向中国出口设备。

美国2022年禁止向中国销售用于生产△18纳米(nm)以下DRAM△128曾以上NAND△16纳米以下系统半导体(逻辑)的尖端半导体设备。SK海力士被美国指定为“经验证的最终用户(VEU)”,允许进口出口管制产品,但EUV设备仍受到限制。

据分析,SK海力士在应对第四代DRAM需求扩大的同时,为了提高中国无锡工厂的利用率,采取了转运晶片的战略。即,先在中国无锡投入晶片,完成必要的工作后,将其带回韩国,经过EUV工艺,再在无锡作为最终产品出货。

据悉,虽然走上不容易的制造阶段,运送对外部污染敏感的半导体晶片并不容易,但SK海力士2013年在无锡工厂火灾导致半导体量产困难时使用了这种方式,所以选择了这种方式。据悉,虽然航空运输带来物流费负担,但1a工程适用带来的产品附加价值上升部分更大,收益性更充分。半导体业界相关人士预测说:“SK海力士为了顺利运送晶片,可以安排包机等专门航班。”

这是因为无锡工厂的重要性。负责SK海力士全体DRAM生产的约40%,其战略是以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代替收益性逐渐下降的2~3代(1y~1z),改善收益。SK海力士坚持“选择和集中”战略,培养对利润高的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能力,减少旧产品的生产比重。

但这种战略也很难从12纳米水平的第五代DRAM(1b)开始适用。因为第五代DRAM的EUV工程更加复杂。据悉,EUV工程阶段较多,与其往返于中国和韩国进行工艺,不如在一个地方从头到尾进行(端到端)整个工艺。

业界一位相关人士表示:“无锡工厂1a转换部分消除了中国Fab应用的不确定性,但从1b等长期角度来看,需要制定追加应用措施战略。”

作者 Song, Xu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