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芯片】是我新的开始,希望今后与诸君一起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芯片业的真经。
当前,芯片业正浪花四溅,我觉得不能置身事外,应该发出行业芯声,所以8月31日在【大话芯片】上发布《我眼中的陈大同》一文,把陈大同的为人处事以及对产业的贡献呈现出来。文章引起业界的共鸣,在此我衷心的感谢芯片业同仁们的支持和鼓励。

回顾过去几十年,中国芯的发展艰难曲折,我们的研发进展曾经一度紧跟美国的脚步,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原因,没能持续性的坚持和积累,几起几落。自从2000年18号文之后,近22年来来,国内涌现了像张汝京、尹志尧、陈大同、戴伟民、赵立新、许志翰等等撑起“中国芯”脊梁的主力军,他们的奋力追赶铺就了中国芯如今的基础。
从事集成电路领域的采访报道十余年间,结识诸多芯片领域优秀的企业家、高校老师、创业者和技术骨干。他们热爱中国这片土地,对中国芯有一种执著和一份情怀。在中国芯片业中,80多岁、70多岁、60多岁的芯片人不在少数。
80多岁的前辈还在为芯片业发挥余热。
85岁的朱贻玮老先生所在的北京燕东微刚刚IPO过会,他是当时1987年燕东厂早期建设者之一,当年“下海潮”身边很多人去深圳时,清华学子的他却毅然坚持“要为国家建集成电路厂”,并为建厂四处奔走筹款。中兴事件后时,年过八旬的朱老去往全国多所高校及企业,给大家讲述中国芯发展的艰难历程。朱老还把中国芯片发展历程梳理成册,为产业留下珍贵的资料。
80多岁的周祖成教授,作为全国研究生EDA大赛的发始人,退休至今都未停歇,致力产教融合,使得大赛连续举办26年,为国家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并为国家探索一条自主人才高端培养的路径。
70多岁的前辈还在芯片业第一线打拼。
1944年出生的尹志尧博士,60岁放弃优渥生活毅然回国创办中微半导体,从零开始,最终将其刻蚀机打入国际龙头的产线中,今年77岁的尹博士还冲在前方。
1948年出生的张汝京博士,建立了国内第一家半导体制造厂中芯国际,创办新昇半导体、弥补国内硅材料的短缺,又成立国内首个CIDM模式的青岛芯恩,今年74岁的他又领衔光罩材料项目立恩半导体,解决国内材料领域的卡脖子难题。
60多岁、50多岁冲在芯片业前线的比比皆是,虽然他们进入人生的下半场,但是在中国芯片业他们还是青壮年。
这些产业前辈以及前赴后继的奋进者们原本可以过着舒适、平静、优越的生活,但为了中国芯,又握紧接力棒、全力以赴地冲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他们脚踏实地,志存高远,有着一股板凳能做十年冷的精神,有着十年如一日、不攻克下来誓不罢休的愚公移山的精神。
这种精神之光,正是中国芯的希望所在。
在这样的感召下,我决定打造【大话芯片】这一产业平台,希望将其作为与产业联动协同的纽带和桥梁,为中国芯做大做强挑起一份应有的担当和责任。
当前,不管全球芯片业如何起伏变迁,都难以抵挡历史的大势——中国芯的崛起。
坚信,在中国芯片人芯芯之火力量的汇聚下,中国芯未来一定能够燎原。
2022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