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由上海台协主办,台协科创工委会、上海银行、静安工委会、欢芯鼓伍、求事缘联盟、鼎捷软件、大话芯片研究院承办的2023IC SUMMIT两岸暨国际华人数字经济高峰论坛在上海举办。张汝京博士出席论坛,并发表《全球新局势下,两岸半导体融合发展策略思维》的主题演讲。

张汝京指出,两岸半导体产业优势互补,台湾和大陆在半导体产业上互相帮助合作,将能达到1+1>2的效果!

当前,全球环境面临新局势。受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利率上升以及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经济长期低增长的风险依然存在。与此同时,先进领域技术不断革新,比如:AI、ChatGPT、5G、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领域都有新进展。特别是不确定因素,如地缘政治、贸易壁垒、战争、疫情、食物供应以及其他自然资源、气候环境的变化;当前,最大的问题是贸易环境产生很多人为性壁垒。

“这些不确定因素不一定是我们不能避免的,也不一定不能克服。”张汝京表示。

同时,受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储能、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下游产业带动,中国半导体持续上升。

台湾半导体产业优劣势

张汝京分析指出台湾半导体业的优势,主要包括:发展早,技术先进,人才政策丰富,不受海外制裁。

1989年,台湾规划“次微米计划”,在4年半时间内开发出8英寸0.5微米晶圆,让台湾地区跻身于世界半导体技术的领先地位。此外,台湾在封装领域全球领先,比如日月光、矽品、力成、稳茂等等,存储记忆体的旺宏、华邦、南亚+华亚、力晶+钜晶,也是业界翘楚。

人才政策上,1968年台湾举办近代工程技术讨论会,提升工程师的专业知识;1976年,建立新竹科学园区,吸引在美国创业和世界各地的台湾企业家回台发展。1988年建成新竹科学园区,吸引大批人才回来创业和发展。2018年推出人才激励计划,台湾新竹的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为企业设立半导体人才培训,后来台湾大学、成功大学也开始做类似的培训。2021年,台湾大学、成功大学,清华大学、阳明交大学成立四大半导体学院,有系统有计划地栽培人才。

半导体出口方面,中国台湾半导体出口市场占全球半导体的行业的60%,尤其是半导体制造,仅台积电就占了全球出口市场的50%以上。

同时,日本、美国、欧洲各国向台湾地区出口并进口。台湾地区在设备采购、技术引进方面不受限制,有着先天的优势。

台湾半导体也存在一些劣势,比如:可使用的土地面积有限,水电资源缺乏,中高端人才流失,生产力面临消退。

有限的水资源成为台湾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长期问题。电力资源困难,电力供应紧张局面逐步严峻。缺乏足够人力资源,2022年台湾所有职业人员缺口达100万以上,达历史新高。台湾的半导体产业非常强,但是半导体以外的产业相对较弱。现阶段人才短缺,随着市场规模增大,带动半导体需求增加,不过人才未同步增加;此外,随着台积电在外建厂,台湾大量人才流出。

大陆半导体优劣势

张汝京分析了大陆半导体的优势,包括:扶持力度大,生产力强,资源丰富,基层工作人员充裕、市场巨大。

第一,各级政府扶持力度大,包括资金支持、税收支持、政策引导、研发支持等。

第二,大陆整体生产力强,大陆制造业占全球30%市场,有着最完整产业链,并呈现增长趋势。

第三,大陆资源丰富,比如:矿产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全世界最大。

第四,大陆人力资源雄厚,基层工作人员等十分充裕。

第五,大陆半导体需求市场巨大,而且能长远生根。尤其是在新能源方面,包括:新能源车,高铁动车,高压电网,太阳能/风能,储能系统,电源管理等。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市场非常强劲,大陆去年生产1000多万辆汽车,极大带动了半导体的需求。

大陆半导体的劣势主要包括:经验少,人才不足,受海外制裁,民间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

一是,经验少、技术不足。半导体企业仍属于高端企业,初始研发投入大,销售盈利难以支撑巨大研发投入,未形成销售-研发-销售的正循环,许多企业还不愿涉足。此外,主要依赖国外芯片技术,成熟制程芯片无法做到自给自足,核心技术尚未掌握。

二是,半导体人才缺乏。2022年,半导体行业需求同比上一年增长54.53%,而人才储备增速为12.82%,人才增速无法满足需求增长,有经验的半导体人才更显不足。

三是,受海外制裁。进出口管制,先进计算芯片无法再进口;先进计算芯片设计公司很难获得批准国际晶圆代工厂的流片和代工服务;先进半导体设备受到禁运,人才限制。

张汝京指出:“14纳米以下基本受限制,而汽车电子除了自动驾驶、无人驾驶需要14纳米外,其他汽车电子,如最常用的5类产品——功率器件、数模混合产品、MCU、传感器、系统软件,都不需要。当前,全球汽车上用的最先进的MCU是40纳米,下一个升级节点是28纳米。”

四是,民间资源还有待开发在大陆半导体封装测试领域,国企和民企都比较强;在设备制造、材料领域,国企逐步过渡到民企;在芯片设计领域,国企为主,民企开始发展。海外半导体发展基本上都是民企为主,中国大陆的大厂还是以国家资金或政府资金为主(国企或政府背景)。目前民企力量在增加,但还不够平衡。

“中国人常常讲到‘两条腿走路’,如果国企和民企同时发展,力量将大得不得了。”张汝京表示:“由于半导体研发生产制造工厂投资很大,需要努力开发民企资源。其实并不见得民企没有钱,只是不知道投哪里,让民企知道某个项目很好,民间力量集中就可以做起来。”

两岸半导体势互补合作共赢

对比两岸半导体优劣势,张汝京指出,两岸半导体产业优势互补。如果两岸合作,在目前国际环境受限制情况下,尽量获取优点,既能取台湾的技术和人才的优势,也取大陆的产能和资源市场的优势。比如:新能源车、高铁动车、高压电网、太阳能/风能、储能系统、电源管理等领域,大陆市场非常强劲,双方合作,台湾将能从中获得巨大红利。

张汝京表示,“台湾和大陆合作,可以达到共赢的效果。从长期来看,台湾的发展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市场,很稳定的市场,也有愿意合作的对象,双方的合作不只是为了生意,还有感情存在,在这个情况下,大陆跟台湾合作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他期盼,台湾和大陆在半导体产业上互相帮助合作,将达到1+1>2的效果!

作者 Ziche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