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倪文海博士,中科大学士毕业,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物理学博士及射频电路设计硕士。曾就职于美国Harris和RFMD公司。2004年回国后入职鼎芯通讯,带队研发出高性能的中国3G TD-SCDMA收发芯片套片。2014年创立杭州迦美信芯,专注为智能手机终端厂商提供射频前端芯片。

刘士东,源是资本创始合伙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基地产学研融合中心投资顾问。2005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做过十年To B产品经理,横跨通信、安防、互联网支付三个行业。之后转行投资,所投的硬科技项目都属于被卡脖子的领域。

三、手机企业造芯与芯片企业造芯有何不同

慕容素娟:华为、苹果、三星、OPPO、小米这些手机企业做芯片,与专门的芯片公司高通、联发科相比,两者有哪些不同?

倪文海:我举个例子,华为做手机芯片是有优势的,因为华为本身也做基站,懂得怎样把通讯功能做得最优最好,通过基站的经验反过来可以把手机 SoC做的最好。华为跟海思总体来说利益是可以合在一起的,共同来推进4G、5G朝前发展。

对于高通、联发科也好,他们是跟众多的手机厂商不断地磨合。高通可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特色,有时候也顾及不到手机厂商,因为一旦某一个手机厂商提出来的一个定制需求,就要推广到别的三星、OPPO、小米都要有这样,所以一些特色的东西比较难跟手机公司来弄。

手机厂家自己来做芯片,就比较有话语权,想做什么就可以自主做什么。

慕容素娟:对这样的话,手机企业会有更大的自主权。刘总,请您接着来谈一下。

刘士东:对,从这些手机企业造芯片来说,华为应该是最好的一个选手,因为华为横跨了消费电子和通信,它的主业其实是通信;手机的信号要好,一定需要对通信理解非常深的。华为在消费电子和通信的两块其实都非常厉害。

另外一个选手三星,其实也是有手机产品、通讯产品,通讯产品做的不如华为这么厉害,因为我们知道华为的5G确实在全球可以做到第一。

这也提醒我们,传统的芯片企业像是高通或联发科,和手机企业的属性有何不同?

其实除了三星和华为之外,在谈到小米或者OPPO,vivo手机企业的手机产品,其实把它定义成【消费电子产品】,高通或者是联发科的背景来看,它们的产品其实是【通信产品】,是一个通信的芯片。在3G第三代移动通信时代,高通掌握了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一个底层技术,它的基带做的最好,但手机处理器芯片做的不怎么好。

从这里面,也可以看出:从信号的基带的通信性能来看,一定是像高通、联发科这些传统的通信起家的芯片企业,是它的优势。

但是对于像是手机处理器或者是ISP这种芯片,和上面的应用强相关,反而是手机企业像苹果其实做的会比较好。OPPO、vivo或者小米,每家做了自己的 ISP,这个芯片其实是个外挂的,他们拿到的高通或联发科芯片里面其实有集成ISP,不用他们提供的ISP,而是外挂一颗自己定制版的ISP。可以看到,和应用紧密相关的,手机企业反而是有一定的优势。

再从历史来看,当前是5G时代,也叫第五代的一个移动通信。

第一代移动通信时,摩托罗拉发明了大哥大,在市场占了70%的份额,而且摩托罗拉也造手机芯片、通信系统,那个时候手机是一个彻底的【通信产品】。

那么第二代GSM时,诺基亚开始崛起,用的芯片是TI德州仪器的。手机的三巨头是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诺基亚和爱立信都是通信厂家,可以看出,直到第二代功能机的时代,手机还是一个【通信产品】,当时只有这些通信厂家才能做出最好的手机,因为那个时候“信号好”是手机最主要的诉求。

到第三代移动通信时,刚才提到高通是第三代移动通信底层技术CDMA的一个持有者,它的基带是做的最好的,高通利用它的基带芯片,去买基带送手机处理器芯片,就掀翻了刚才提到的TI德州仪器,高通奠定了今天这个基础,不但基带做得好,他的手机系列处理器芯片也做得好。

第四代的时候,和现在第五代就是维持状态,高通、联发科做手机芯片,手机企业像苹果、华为,然后小米等,大家纷纷从低端开始,慢慢再做高端的手机处理器芯片,甚至像华为做基带芯片,做的是非常好的。

从这些角度重新来看,芯片与通信也是非常相关的,两个阵营其实是各有自己的的优势,各有自己的特色。

慕容素娟: 刘总和倪博分享的都很精彩,刘总提到的一个点,让大家对这个事情有一个新的认知,虽然说都是手机,但是1G、2G的手机是一个【通信产品】,现在升级的智能手机,虽然只是加上【智能】两个字,但从产品的属性来说,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这种新的背景下,同样是手机的芯片,它的整个的诉求、应用场景等都有所变化,对于企业在做手机芯片来说的话,会是非常多的新挑战。

四、艰难复杂的大环境下,该如何造芯

慕容素娟:从去年开始整个全球经济下行,经济的下行和整个半导体和这种行业周期下行重叠,所以对于整个产业来说冲击还是非常大的。此外,美国对我们中国芯片产业和硬科技产业的打压不断的升级,不管是产业维度还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都是非常复杂。在这样复杂的大环境下,从手机处理器芯片维度来讲,接下来国内的该怎么走呢?

此外,从国内来看,OPPO做AP处理器终止;华为的AP处理器,没有办法生产。是不是意味着在手机AP处理器这个格局上就没有中国的一席之地?所以想和倪博士和刘总探讨一下。

倪文海:这个是比较难的一个问题,还是要从企业盈利的角度、市场的角度两个维度来想一想。我2004年从美国北卡回到上海,加盟中国第一家做射频芯片的公司叫鼎芯通讯,当时做基带芯片的是展讯,做射频芯片的是鼎芯,后来有RDA锐迪科。无论是RDA也好,还是我们鼎芯也好,我们当时是做PHS小灵通。

中国3G迟迟不能发布,不能商用,给了小灵通好几年的发展机会,小灵通最大的优点是便宜,没有像智能手机那么丰富的功能。

我在想,手机公司是不是能够把地缘政治考虑进去,就是说频段不要那么全球化,不要什么都有,然后什么制式都有,咱们就干个三通道,三个通道主要是中国大陆的或者辐射面广一点,就东南亚、拉丁美洲、非洲这帮朋友们我们可以搞定,我们有先发优势,不要雄心勃勃去弄到欧洲\美国,人家也在阻挡我们,我们就跳出这个圈子来,我们自己画一个圈子,东盟也好,非洲也好,拉丁美洲也好,他们很欢迎咱们中国企业的。

智能手机的一些功能几乎用不到,看视频的时候都是用WiFi了,所以SoC可以简化的,一旦简化之后SoC就便宜,卖得好,不就赚钱?第一桶金赚到之后,再投资出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来。

慕容素娟:倪博的这个观点是非常开阔、非常具有启发性的一个思路,在现有的大环境下,我们要另辟蹊径来去找一个生存之道。

谢谢倪博。刘总,请您谈一下。

刘士东:其实倪博这个思路其实真的很开阔。如果从历史上来看,也确实是存在这种可能性的。一个团队,在保持公司经营可持续的情况下,去逐步迭代。

假如说能够短期内做出这么一个产品,可能选自己的小的子品牌或者是一个系列来去实验,不要去把整个公司的成功压在一款产品上,只要保持逐步的迭代。

从海思的成功来看的话,花了10年做起来,可以划分成两段,它的第一段是2009年,是真正造芯成功。第二阶段,是2014年到2019年2020年,它有个标志性的一个芯片,2014年华为手机芯片才启动了麒麟这么一个品牌。其中麒麟925芯片应用在当年的mate7上面。华为的mate7利用这个芯片,站稳了高端市场。凭借麒麟的990和9000,其实就已经超越或者是可以和高通打平手。

我们手机造芯的企业,可以先把自己的目标定的小一点,定的低一点,比如第一阶段的目标,可以经过两代三代芯片的迭代,达到可以商用,可以作为替补这么一个水平;然后再逐步去强化。不要去把自己的整个战略押宝在这一个芯片能够达到世界一流,能够去PK高通这么一个水平上。

这可能是一个比较理性的思路。

慕容素娟:对,谢谢刘总,您的建议非常的好,所有的事情它都不是一下子一步到位的,它都是循序渐进持续的推进,

这个过程肯定它不是一个直线型的,它就是一个类似于是阶梯式的推进,有一个小目标,然后这个小目标实现之后再有下一个目标,这些目标共同组成一个我们期望达到的目标。

这样的话,对企业来说它的风险也能够小一些,也更有助于来实现他最终最想达到的目标。

慕容素娟:延伸一下,现在手机企业做芯片,已经没有办法再像华为当年做芯片,遇到那么好的一个时间节点,请问他们后面还能做芯片吗?如果要是能做,该怎么做呢?

刘士东:在这么严重的经济下行压力之下,那么其实可能会采取一个比较理性的决定或者比较保守的决定。

首先那么这些芯片手机芯片企业,它可以去保留自己已经商用的一些芯片,比如说小米、OPPO、vivo,他们其实各家都发布了ISP芯片,ISP芯片是用来去优化拍照视频功能的,那么其实也是一个很大的差异点卖点,首先要去保证它能够迭代,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vivo,其实它的ISP去年年底的时候已经迭代到第三代了,而且效果很好。

迭代芯片本身其实也要花一定的投入,其实要去保留投入,保持差异化。而且投入不是特别大,没有去扩展一个新的芯片类别,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可能要采取和自己所需的芯片的合作企业合作去做定制化,自己无需投入太多的团队,和其他芯片企业就联合去定制,也能形成一定的差异化。

第三点,在ISP之外,手机芯片企业也去拓展一些周边的芯片,虽然说可能差异化不像基带芯片或者是像手机芯片那么大,但是它其实也是能够提供一些非常有用的场景,比如说像是OPPO发布的第二款芯片,一个蓝牙音频的芯片,或者说我们知道有一些快充芯片,它可以把充电的速度提高得非常快,其实对于用户来说也是很好的一个使用体验。

总之,其实企业在保持或者是稍微紧缩一下自己现有投资基础之上,还是能够做一部分工作的。当然如果是挑战技术难度非常高的处理器芯片或者基带芯片,可能不是特别现实。

倪文海:我们再跳出智能手机范畴,小米也做汽车电动车。电动车里面也有很多SoC,可以去想一想挖掘一下市场机会,通讯芯片用在汽车里面等等之类,定制化的东西应该也是蛮多的,可以带给更多的客户好的经验。

我最后讲一句话,一个企业最终还是要回归是否能盈利,我看到做成功的基本上都抓住了这一条。还有一条也是很重要,就是说不要把又难又大的事情一下子啃下来,这是很难的,你一下子要把它啃下来,就会造成内部很多的矛盾的激化,能不能从小的容易做得开始,就是保持一个战略的耐心,一步一个脚印这么做。

华为花了10年的时间,从一个功能机山寨机第一步练兵,然后在整个过程当中不断的打小胜仗,这比打一次败仗要好得多,每打一次败仗给大家特别是团队带来很大的冲击,甚至造成团队的不稳定。所以,一个企业要经营好要持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宁可把大的目标大的任务切成块,每一块可以把它攻下来,打一个小胜仗,长期积累这些小胜仗,积累的越多就变成一个大的胜仗。

慕容素娟:谢谢倪博,您的比喻非常形象,所以这也是咱们俗话说的,不能一口吃个胖子,我们还是要一口一口的慢慢吃才行。

咱们今天,通过倪博和刘总分享的,我们也能够来客观的能看到芯片产业的一些规律,以及芯片企业在造芯的时候,它的一些相应的路径,还有包括我们在当前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咱们应该怎么另辟蹊径来寻找我们的生存之道。

其实创业真的是非常难的,创业做芯片更难,因为芯片它的技术门槛非常的高,而且投入非常的大,整个周期非常长,周期长就又加剧了风险和增加了投入。从这个角度来看,不管是做哪类芯片,敢于进入芯片领域去造芯的这样的企业和企业家,都是值得敬佩的。

这让我想到以前采访一位企业家,他是在美国读的博士,又在贝尔实验室和英特尔也工作过,退休后去创业。谈到创业的感受,他说创业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和挑战。他打了一个比方,创业如同您在路上去行走,你明明已经睁开眼睛,也是看得非常清了,但是可能走到那一步,发现前面还有一条沟很深的沟,所以整个创业过程要时刻的保持一种警惕的状态,才可以去应对整个创业路上出现的这些不可控、不确定性的这样的一些因素。

这也是我们今天这个节目想传达的一个初衷。通过我们的剖析,让大家更客观地来认识芯片产业的规律。

作者 nin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